笛笛科技公司标识
加入收藏         站内地图
咨询热线:13080701712  
您当前位置:笛笛科技 > 新闻中心 > 正文

笛笛科技为现代化教育担忧

点击数:   录入时间:2019-05-08 【打印此页】 【关闭

    今天看新闻,有位海南的校长,带6位学生去开房,虽然警方为其辩解是学生勾引,但我不禁要问:校长大人,您的底线在哪里?提起这个,想起来前几天我从地磅遥控器研发小组回归,一家三口去饭店吃饭,隔壁桌几位五十岁上下的人物,几杯酒下肚后,大声喧哗,无非是吹牛各自关系有多铁,自己能办出多大的事,谁要是有事不找他就是瞧不起他之类。闹的整个饭店一楼大厅乌烟瘴气,言语间听得出来,起码有三位以上是某某学校的校长。俗话说为人师表,校长更应该是师表中的师表,但以上这些联系起来,现在的某些校长,应该早与道德模范相悖,相反几乎已经无法窥到其道德底线了。校长况且如此,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应该在哪呢?!可能会有很多人感到气愤,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绝望...
 
    今天,只好缅怀一下历史,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,曾经诞生过最伟大的两位校长。
一是蔡元培先生,
(1868年1月11日-1940年3月5日),字鹤卿,又字仲申、民友、孑民,乳名阿培,并曾化名蔡振、周子余,浙江绍兴山阴县(今浙江绍兴)人,近代革命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。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,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,革新北大,开“学术”与“自由”之风;1920年至1930年,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。同时搞地磅控制器销售工作,北伐时期,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,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、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,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。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,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。---摘自维基百科。
1917年蔡元培赴任北京大学校长,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、学制设置,创办科研机构,倡导平民教育,首行男女同校。他采取“囊括大典,网罗众家,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的方针,大量引进新人物,不拘一格招聘众家。北大很快即开学术研究、思想自由之风气。他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,提倡白话文,赞成文学革命,反对封建复古主义,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。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“五四”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。
     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是:教育模式新颖,不拘一格,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,是国家富强之根基。教育思想灵活,兼容并包,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,广泛吸收各家所长。“教育者,养成人格之事业也。”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,反对呆板僵化。他还提倡美育、健康教育、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。
蔡元培时期的北大,群雄汇聚,文化名人数不胜数,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学术流派兼容并蓄,蔡先生的包容与宽厚,使学术有了健康的争论与发展空间,自古中国盛行的文人相轻问题,在蔡先生管理下得到了比较和谐的解决。这需要莫大的胸怀与渊博的学识,更需要名望与德行的感召。

    二是竺可桢先生。
 竺可桢(Chu Kochen)(1890年3月7日-1974年2月7日),字藕舫,又名绍荣、烈祖、兆熊,小名阿熊,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(今该镇划属上虞县),气象学家、地理学家和教育家。
 1936年到1949年,他担任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。在此期间,养成优良学风,广揽名师,特别是延揽了衆多中国科学社和前学衡社的成员,使浙江大学迅速崛起成为一流大学,时人称浙大俨然重振了“东大雄风”,又誉其为“东方剑桥”。在浙大的发展历程中,担任校长达13年之久的竺可桢先生可谓厥功至伟。他被公认为“浙大学术事业的奠基人,浙大“求是”精神的典范,浙大的灵魂”[1]。校训“求是”即是由他提出,校歌亦是他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作词、音乐家应尚能谱曲作成。
竺可桢本身就是一名专业学者,同时能够感召到大批的名师、名教、名家汇集浙大,使浙大迅速崛起,其教育理念与学术同样高深。
摘录教育名言如下:
•“大学教育之目的,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,一方提倡人格教育,一方研讨专门智识,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,使之正大精确,独立不阿,遇事不为习俗所囿,不崇拜偶像,不盲从潮流,惟其能运用一己之思想,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之富于常识也。” (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二十周年校庆无线地磅遥控器衍生历史演讲,《国风月刊》第8卷第1期(民国25年1月1日))
•“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,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,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。这三者之中,教授人才的充实,最为重要。”“教授是大学的灵魂,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,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。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,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,以作育后进为无上职责,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,不断的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。”(民国25年4月25日在浙江大学座谈讲话)
•“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。真理所在,虽蹈危履险以赴之,亦所不释。”
•“科学家的态度,应该是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丝毫不能苟且。”
•“据吾人的理想,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:(一)不盲从,不附和,一以理智为依归。如遇横逆之境遇,则不屈不挠,不畏强御,只问是非,不计利害。(二)虚怀若谷,不武断,不蛮横。(三)专心一致,实事求是,不作无病之呻吟,严谨整饬,毫不苟且。”
•“研究科学之目的,固在探求真理,并非专重应用。但应用科学方法,利用厚生,至国家之富强之境,固亦不可忽视。” 

以上两位伟大的校长,其在校期间留下的都是无尽的文化与精神财富,鼓舞和激励着当时的教育者和学习者。
反观现在的某些校长,特别是上一任的北大校长,自我吹嘘、雇人捧场、奴颜媚骨、故作善举、显摆孝行,在教育态度上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,双套道德与学术标准,脸皮之厚,难以比拟,其嘴脸为世人所不齿。
也许,这也正代表和说明了中国当前教育和社会的状态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