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地磅称重作业中,"去皮" 是获取货物实际重量的核心操作。对于货车而言,去皮过程需精准分离车辆自重与货物重量,其操作规范直接影响贸易结算、物流调度的准确性。现代地磅系统通过硬件设计与软件算法的协同,已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去皮流程,同时针对特殊场景开发了灵活的补充方案。
基础去皮原理与设备要求
地磅去皮的本质是通过称重仪表存储车辆空驶时的重量数据(皮重),待装载货物后再次称重时,仪表自动用总重减去皮重得出净重。实现这一功能的前提是地磅系统具备稳定的重量存储与运算能力,主流数字式地磅的去皮误差可控制在 ±0.1% 以内。
硬件方面,支持去皮功能的地磅需配备带数据存储芯片的称重仪表,如 XK3190 系列仪表可存储 100 组以上皮重数据。传感器的线性度至关重要,0.02% FS 的高精度传感器能确保空车与重车两次称重的一致性。部分高端地磅还配备车牌识别系统,可自动关联车辆信息与皮重数据,减少人为操作误差。
标准去皮操作流程
静态称重场景下,货车需按 "空车过磅→存储皮重→载货回磅→自动计算" 的流程操作。空车驶上地磅时,需确保车轮完全置于称重台面板中央,与边缘保持 30cm 以上距离,避免因偏载导致的皮重偏差。待仪表显示稳定(通常需 3-5 秒)后,按下 "去皮" 键,仪表会显示 "TARE" 标识并存储当前重量值。
载货回磅时,车辆停放位置应与空车时保持一致,这是减少误差的关键。某物流园区的实测数据显示,同一车辆在称重台不同位置的皮重差异可达 50-100kg。仪表检测到车辆稳定后,会自动显示总重与净重,部分智能仪表还能同步打印包含皮重、净重、时间戳的称重单。
对于固定路线的货运车辆,可采用 "预设皮重" 功能提高效率。管理员通过仪表菜单输入车辆核定自重(如行驶证标注的整备质量),称重时系统直接调用预设数据计算,省去空车过磅环节。但这种方式需每季度复核一次皮重,避免车辆改装、加装部件导致的偏差。
特殊场景的去皮解决方案
针对无法空车过磅的情况,动态去皮技术提供了替代方案。当货车满载驶上地磅时,驾驶员可通过仪表输入已知皮重,系统即时计算净重;若皮重未知,可采用 "整车 + 挂车分离称重法":先称牵引车头与半挂车总重,再单独称牵引车头重量,两者差值即为挂车及货物总重,减去挂车皮重后得到货物净重。
液体运输车辆需采用 "分次去皮法"。油罐车在装货前应先称量带有底油的车辆重量(皮重 A),卸货后再次称量剩余底油的车辆重量(皮重 B),两次皮重的差值需计入货物重量。某石化企业的实践表明,这种方法能将液体货物的计量误差控制在 0.3% 以内。
操作规范与误差控制
去皮操作的时效性不容忽视,环境温度每变化 10℃,钢材制成的货车车身会产生 0.01% 的热胀冷缩效应,导致皮重波动。因此,空车与重车的称重间隔不宜超过 24 小时,在温差较大的季节需缩短至 8 小时以内。
地磅定期校准是保证去皮精度的基础。根据 JJG539-2016《数字指示秤》检定规程,用于贸易结算的地磅需每半年校准一次,校准项目应包括去皮功能误差测试。操作人员需注意,当称重仪表断电或重启后,存储的皮重数据会丢失,需重新执行去皮操作。
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,智能地磅系统已实现去皮数据的云端管理。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 RFID 标签与地磅的识别设备联动,可自动调取该车辆的历史皮重数据并进行加权平均计算,进一步降低单次称重的偶然误差。某港口的应用案例显示,智能化去皮系统使货车称重效率提升 40%,数据争议率下降 65%。
正确的去皮操作是连接货车称重数据与实际货物重量的桥梁。操作人员需根据车辆类型、装载货物特性选择合适的去皮方式,同时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与时效要求,才能充分发挥地磅设备的计量性能,确保每一次称重结果都经得起检验。
基础去皮原理与设备要求
地磅去皮的本质是通过称重仪表存储车辆空驶时的重量数据(皮重),待装载货物后再次称重时,仪表自动用总重减去皮重得出净重。实现这一功能的前提是地磅系统具备稳定的重量存储与运算能力,主流数字式地磅的去皮误差可控制在 ±0.1% 以内。
硬件方面,支持去皮功能的地磅需配备带数据存储芯片的称重仪表,如 XK3190 系列仪表可存储 100 组以上皮重数据。传感器的线性度至关重要,0.02% FS 的高精度传感器能确保空车与重车两次称重的一致性。部分高端地磅还配备车牌识别系统,可自动关联车辆信息与皮重数据,减少人为操作误差。
标准去皮操作流程
静态称重场景下,货车需按 "空车过磅→存储皮重→载货回磅→自动计算" 的流程操作。空车驶上地磅时,需确保车轮完全置于称重台面板中央,与边缘保持 30cm 以上距离,避免因偏载导致的皮重偏差。待仪表显示稳定(通常需 3-5 秒)后,按下 "去皮" 键,仪表会显示 "TARE" 标识并存储当前重量值。
载货回磅时,车辆停放位置应与空车时保持一致,这是减少误差的关键。某物流园区的实测数据显示,同一车辆在称重台不同位置的皮重差异可达 50-100kg。仪表检测到车辆稳定后,会自动显示总重与净重,部分智能仪表还能同步打印包含皮重、净重、时间戳的称重单。
对于固定路线的货运车辆,可采用 "预设皮重" 功能提高效率。管理员通过仪表菜单输入车辆核定自重(如行驶证标注的整备质量),称重时系统直接调用预设数据计算,省去空车过磅环节。但这种方式需每季度复核一次皮重,避免车辆改装、加装部件导致的偏差。
特殊场景的去皮解决方案
针对无法空车过磅的情况,动态去皮技术提供了替代方案。当货车满载驶上地磅时,驾驶员可通过仪表输入已知皮重,系统即时计算净重;若皮重未知,可采用 "整车 + 挂车分离称重法":先称牵引车头与半挂车总重,再单独称牵引车头重量,两者差值即为挂车及货物总重,减去挂车皮重后得到货物净重。
液体运输车辆需采用 "分次去皮法"。油罐车在装货前应先称量带有底油的车辆重量(皮重 A),卸货后再次称量剩余底油的车辆重量(皮重 B),两次皮重的差值需计入货物重量。某石化企业的实践表明,这种方法能将液体货物的计量误差控制在 0.3% 以内。
操作规范与误差控制
去皮操作的时效性不容忽视,环境温度每变化 10℃,钢材制成的货车车身会产生 0.01% 的热胀冷缩效应,导致皮重波动。因此,空车与重车的称重间隔不宜超过 24 小时,在温差较大的季节需缩短至 8 小时以内。
地磅定期校准是保证去皮精度的基础。根据 JJG539-2016《数字指示秤》检定规程,用于贸易结算的地磅需每半年校准一次,校准项目应包括去皮功能误差测试。操作人员需注意,当称重仪表断电或重启后,存储的皮重数据会丢失,需重新执行去皮操作。
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,智能地磅系统已实现去皮数据的云端管理。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 RFID 标签与地磅的识别设备联动,可自动调取该车辆的历史皮重数据并进行加权平均计算,进一步降低单次称重的偶然误差。某港口的应用案例显示,智能化去皮系统使货车称重效率提升 40%,数据争议率下降 65%。
正确的去皮操作是连接货车称重数据与实际货物重量的桥梁。操作人员需根据车辆类型、装载货物特性选择合适的去皮方式,同时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与时效要求,才能充分发挥地磅设备的计量性能,确保每一次称重结果都经得起检验。
上一篇:无线地磅控制器红外对接功能 下一篇:电子秤和地磅哪个称重更精确
主要产品推荐:
无线地磅遥控器 四线乱接遥控器 地磅控制器 地磅干扰器 电子秤遥控器 牲畜磅遥控器 吊磅控制器 汽车衡干扰器 动态衡遥控器